2014年7月8日

用經濟學眼光欣賞環法自行車賽

大林自行車道(攝影:邱建勳

剛看到同學阿發兄 PO 文關注環法自行車賽:「看他們爬 12% 的坡,像我在爬 3~4% 的坡…」但是,對於我這種門外漢,只是奇怪,為什麼大家都擠在一起形成車群?為什麼都要等到終點前才拼命甩開其他人?又為什麼擋來擋去∕掩護開路,玩什麼花樣?我心想一定有什麼玄機∕戰術暗藏在裡頭……其實任何團隊運動,例如足球,我相信也都有玄機∕戰術的。

於是 Google 一下,查到去年九月《 BBC 知識》一篇《用物理學贏得環法自行車賽》文章,對於如何克服空氣阻力、摩擦力有深刻描述,其中也牽涉到車手的鬥智 —— 如何讓前方車手成為擋風玻璃,或待在護航車友後方儲備能量 —— 採取這策略可以不落後,又可保持體力,然後等到最後關頭再殺出。

Tour de France 2011 étape 7 sortie Chaumont peloton 1 by Croquant / CC BY-SA 3.0

原來,根據專家以流體力學換算,若車時速達到 55 公里,尾隨的車手(在尾流中)可以省下 35% 力氣。所以,為什麼形成車群便可以理解了。

然而,當我嘗試以經濟學來維基一下,竟然出現「囚犯困境」(Prisoner`s Dilemma)理論,發現又是另一番趣味了。

但「囚犯困境」是什麼? 維基給的解釋是

當囚徒們彼此合作,堅不吐實,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(無罪開釋),但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(隔離監禁),因為出賣(背叛)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(縮短刑期),也因為同夥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,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,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……。

好,現在讓我們從「囚犯困境」來維基∕解讀自行車賽:

起初大家都不願意向前(共同背叛),這使得全體速度很慢,而後通常會有二或多位選手騎到前面,然後一段時間內互相交換最前方位置,以分擔風的阻力(共同合作),使得全體的速度有所提升,此時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試圖一直保持前方位置(背叛),其他選手以及大隊伍就會趕上(共同背叛)。而通常的情況是,在最前面次數最多的選手(合作)到最後會被落後的選手趕上(背叛),因為後面的選手騎在前面選手的尾流中,比較不費力。

當然,我也理解到「囚犯困境」思維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,從辦公室的人際競合關係到遠雄行賄案(蔡仁惠轉汙點證人),或者大到台美 TIFA(美牛案)、台灣與大陸的外交休兵等,皆是此種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