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 6 點,我在山上沖泡了一杯耶加雪夫,突然想到近來耶加雪夫以其含有香奈兒五號香水味(真的嗎?)蔚為風潮,幾乎每家咖啡館都在賣。以水洗豆為例,我喝過一杯 200 多元的,也喝過一杯 70 元的,價差不可謂不大。究其原因,原本狹長地帶的耶加雪夫產區已經悄悄擴大範圍了。
藍山咖啡也曾經面臨此種擴散,但政府強力干涉,把擴充出來的產區用其他名稱和不同價格管理,如 High Mountain、Prime Washed,以保護原先的 Wallenford、Mavis Bank、Cold Cup、Silver Hill、Moy Hall 等莊園「價格」(請留意,不是保護品質)。藍山咖啡能維持這麼多年的高價,應該拜經營政策所致。
但是,我想探討的是,咖啡是一種【資訊不對稱】的市場,亦即賣方永遠比買方擁有更多資訊,所以一直是賣方說了算,從產地到進口商到咖啡館,一環扣(詐?)一環,消費者除非是舌頭敏感,實在很難分辨真假。豆子當然是真的咖啡豆,只是來源不見得如店家所言(說不定店家也被坑了)。
所以,我們可以信靠誰?出口國的驗證文件嗎?進口商和店家的誠信嗎?杯測 Cupping 或許可以信靠,但不是每間店都有能力做。
換個說法是,資訊較少的一方如何克服資訊較少的劣勢?有甚麼機制能協助資訊較少的一方(尤其是消費者)?公權力?消基會?同業組織?店家?市場競爭?
但是,市場競爭也會產生某種弔詭。例如藍山咖啡農場,常常會保留一些所謂 Special Reserve(SR)極品豆,以便更高價賣出,而不是按契約價賣給大盤,這就是所謂的「檸檬市場」(Lemon Market)理論:如果以契約價賣出,就會少賺很多,於是極品豆被保留下來,市場上賣的是經濟學家所謂的「酸檸檬」。
難道耶加雪夫也是「酸檸檬」嗎?
想想咖啡豆。想想其它,包括非物質的股票市場、人際關係、社會關係、國際關係。不知有多少【資訊不對稱】正在發生著,為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作驗證。